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Of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CAS
复合污染土壤POPs的植物效应——以电子垃圾污染土壤为例 | |
罗春玲![]() | |
Source Publication |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暨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研讨会摘要集 |
2018-08-05 | |
Conference Date | 2018-08-05 |
Conference Place | 中国安徽合肥 |
Country | 中国 |
Indexed By | 其他 |
Language | 中文 |
Keyword | 复合污染土壤 POPs 植物吸收 DNA-稳定同位素探针 功能微生物 |
Abstract | 粗犷的电子垃圾拆解活动对农田土壤、农产品安全及农村生态环境构成了极大威胁。本研究以广东省清远市龙塘镇为例,通过对典型重金属-POPs复合污染的电子垃圾污染土壤上不同植物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进行研究,发现植物根际土中典型POPs的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且植物根际富集现象在长期污染的土壤上更为明显。POPs的辛醇-水分配系数(log Kow)与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POPs的比值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植物对不同溴取代位置的PBDEs同分异构体具有选择性富集的特点。考察土地利用类型对典型POPs在土壤中迁移的影响显示:植物种植和农艺措施的使用如农业翻耕和淹水处理,能加速POPs向土壤深处迁移。土壤中非水溶性的有机碳与土壤POPs含量呈现出了明显的正相关,表明非水溶性的有机碳是影响土壤POPs迁移的主要因素。对Cu-POPs复合污染下POPs的植物吸收及转运机制的研究发现:在铜离子作用下,植物根系受损,导致根系细胞电解质渗漏率增加,BDE209和PCB136等疏水性化合物可通过被动渗透进入植物根系细胞,并往地上部迁移;而未经铜离子破坏的植物根系,POPs则主要吸附于根系表面,PCB95和PCB136均呈现出显著的手性分馏现象,表明正常的植物根系细胞膜的选择透性,阻断了POPs向植物体内的转运,且PCBs在根系环境下发生了具手性选择性的生物作用。我们运用DNA-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在电子垃圾污染土壤上探查到了多种新型PAHs和PCBs降解功能菌和降解基因,并对其降解机制进行了探讨。这些结果对理解重金属-POPs复合污染的植物效应和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均具直接指导意义。 |
Document Type | 会议论文 |
Identifier | http://ir.gig.ac.cn/handle/344008/35567 |
Collection |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Recommended Citation GB/T 7714 | 罗春玲. 复合污染土壤POPs的植物效应——以电子垃圾污染土壤为例[C],2018. |
Files in This Item: | ||||||
File Name/Size | DocType | Version | Access | License | ||
C2018_罗春玲.pdf(494KB) | 会议论文 | 开放获取 | CC BY-NC-SA | View Application Full Text |
Items in the repository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
Edit Comment